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修訂通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由原來的57條變為68條,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制定的法律。
同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還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對刑事責任年齡相關規定作出調整。12至14周歲未成年人故意殺人等犯罪,將不再是刑事“免責人群”。
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公安機關可決定對其專門矯治教育,父母應樹立優良家風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強化家庭、學校、社會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干預。凝聚全社會力量,完善教育機制、加強心理干預、守牢法律底線,才能更好護航孩子身心健康,讓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
在社會層面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學校育人質量、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強化社會實踐教育。
學校層面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創建文明校園,堅持立德樹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強化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構建符合青少年成長特點和規律的德育體系,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青少年素質教育實實踐文化活動,弘揚良好校訓校風,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創建,形成良好育人氛圍。
在社會實踐方面,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輔助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德育實踐融入成長成才的全過程,通過構建主題教育、社團文化、榜樣力量、社會實踐、創新創業“五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推進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創新。
法研堂為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提供個性化全流程服務,一站式解決教育實踐基地規劃、建設、運營難題。青少年質素教育實踐基地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新型載體,以服務青少年素質教育為宗旨,具有以下五大功能:德育功能、體驗與實踐功能、探究與創新功能、個性發展與特長發揮功能、服務與經濟功能。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青少年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素質提升。
法研堂打造類別豐富的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包括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安全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研學游基地。深度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有效銜接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用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專業教育和知識教育。
運用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平臺,創新教學模式,校內校外,促進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協同,形成全員全過程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干預和全方位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