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要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不超過90分鐘。同時,《通知》明確提出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讓作業回歸到學校育人環節中來。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目前,個別地方和學校仍存在作業功能異化、數量過多、質量不高、育人功能發揮不夠等問題?!锻ㄖ丰槍ι鲜鰡栴},立足于切實發揮好作業的育人功能和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提出要求。
《通知》要求,提高作業質量。一是體現基礎性。確保作業難度不超過國家課程標準要求,鼓勵學校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符合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二是提高針對性。針對學生不同情況,精準設計作業,根據實際學情,精選作業內容;鼓勵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三是注重發展性。鼓勵教師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切實避免機械、無效訓練,嚴禁布置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法研堂認為,從《通知》來看,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就是導向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一點從創新作業類型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它不但指出作業有書面作業,而且還包括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的作業,另外要探索跨學科的綜合性作業。充分體現“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些都體現了對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培養,體現教學改革的方向。
如何更好地把作業管理的要求落下去,切實收到減負增質的成效,一是校內校外要協同、二是學校家庭協同、三是行政教研協同。學校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面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的健康成長。加強校本教研,深化以作業研究為突破口的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方式改革,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加強家校共育研究,建立起有效的家校協同育人機制,密切家校關系,凝聚家長力量,指導家庭教育,服務家長學生,科學減負才是促進青少年素質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